亚朵·第四空间活动之“步量魔都”系列
这一站—— 散步老西门
我们一行十几人在老西门的市井巷陌里穿行了小半天,天阴雨,新朋旧友相聚,摄影散步,听格里董讲建筑艺术、海派文化,看斑驳老楼、缠绵电线、巷里小事,品味触手可及的生活……
领队:格里董|
地道上海人,
生于衡山路,长于徐汇。
热爱收藏有温度的老物件,
如老路牌、相片袋、黑白照片;
热爱穿行市区,探索城市的角落,
▲ 格里董收藏的相片袋&老物件
诧异这样一个喜欢收集旧物、喜欢在老街巷陌中穿行的人,居然是个高大的帅哥。
而更让人诧异称赞的,是他对于生活的见解,对于旧时记忆的尊敬、探索和珍藏。
关于老城厢 格里董说
上海有个老城厢,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并不好,因为它嘈杂、拥挤、现代化程度不高。但经历了数百年的积淀,那片土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上海最平民、最本土的生活状态。在那里,你能找到传统的、粘稠的、极富人情味的上海生活,也能发现被忽视、被遗忘、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。
老城厢泛指原来南市区一带的旧城区,由“城”和“厢”两个独立区域组合而成。城——原来的上海县城,即现在的人民路和中华路环路以内的区域,是上海曾经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;厢——上海县城外十六铺码头到高昌庙(江南造船厂)的沿江地带,曾是上海经济支柱航运业的主基地。
“城”与“厢”,原由“上海县城墙”分隔开,1912年城墙拆除后,“城”、“厢”连接起来,成为了“老城厢”。如今,几代上海人还都习惯用旧城门名来划分和命名老城厢的主要地区,如11路电车的经停站“老西门”、“大南门”、“新北门”等。
散步老西门
格里董说
老西门原是上海县城的西大门,大致位置就在现在的复兴东路、中华路路口。至今人们仍把路口周围一带统称为“老西门”。由于紧邻法租界,民国时老西门的公共交通蓬勃发展,成了城厢连接租界的重要陆路大门,商业也随之迅速崛起。上世纪80、90年代,老西门的第八百货商店、上海乔家栅、冠生园食品公司、老同盛南北货总号等都是驰名沪上的知名商店。
|始
老西门散步从大富贵酒楼开始
清代的老字号酒楼出门右拐进入梦花街
从这里一步步走深
便好像时光微缩
诚如格里董所言,老西门的腹地就像迷宫一般,小路纵横交错、四通八达,第一次来分分钟要分不清东南西北。但不辨东西也有不辨东西的好处:漫无目的地随意行走,忘记游看,只凭感受,就是最好。
时间|线
在这里,仰头就可看到密麻穿行的电线
彼此交错、缠绕,难以分清新旧
也不必分清,这代表了很多很多年的时间
岁月|建筑
老街巷中保存着很多特色建筑
是上世纪早期的中西折中主义风格
木窗子、铁栏杆、洋露台、中西式雕刻
精美的细节、斑驳的老楼
印记|字
字如印记
它们悬在门楣上、街角处
“民国念三年”▲
即:民国二十三年/1934年
“承德里”▲ 承上优良,德字为先
“存恕里”▲ 生而在世,心存宽恕
“半耕庐”▲ 半耕半读,勤学不辍
人|日子
狭窄的小街道人来人往
天若晴朗▲
街顶上会挂满洗净的衣物
五颜六色晒着太阳、吹着风
虽然可能雨天都会忘记拿回去
▲小铺子、各式作坊、住家……
格里董说,这里是一个立体的小小社会
每个人都在其中认真地生活
忙碌但有序,还透着浓浓的人情味
天气预报小黑板 ▲ 日日更新,多年不辍
▲这些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里
写满了别种气息的上海故事
无关风花与雪月
只为认真生活
认真生活,是最简单,也是最难。
前法租界的美式咖啡是认真;老街巷里的煤炉子也是认真。
这才是多元的上海,不会因为只有风花雪月而显单薄。
它精致漂亮,也实实在在。
摄影作品来自 小飞机 四月 琥珀 参差 感谢
本文编辑:四月
亚朵·第四空间|步量系列
【步量】系列是亚朵君带来的新玩法:
朵友成为活动的组织者
带领大家走向户外
用形、声、闻、味、触的五感去发现我们的城市
让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再是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
上一活动:影展|Al!ve-城市与人
下一活动:行摄会|关爱吃货成长协会
Copyright @ 2017 YaDuo Resort All Rights Reserved. 上海亚朵商业管理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|沪ICP备13021769